史上最全的艾灸方法圖解示范,看看哪幾種適合自己
導讀:一直以來,艾灸的方法都在變化著,不同的灸法所起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,我們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或多種艾灸方法。
1.瘢痕灸
瘢痕灸又稱化膿灸。用黃豆大或棗核大的艾柱直接放在穴位上點燃施灸,忍痛讓艾燭充分燃燒至自然熄滅再換艾柱繼續施灸,使局部組織燙傷后產生無菌性化膿現象。
瘢痕灸中常用于治療哮喘、慢性胃腸病、發育障礙、體質虛弱等,但由于此法會造成創傷和疼痛,因此現在用得較少。
2.無瘢痕灸
無瘢痕灸又稱為非化膿灸。施灸時把小艾柱放到穴位上點燃,當患者感到皮膚發燙或灼痛時,便將艾燭去掉或壓滅,另換新艾柱施灸,以局部皮膚變紅為度。
無瘢痕灸適用于一切慢性虛寒性疾病,如哮喘、眩暈、慢性腹瀉、風寒濕痹和皮膚疣等,此法不損傷皮膚,疼痛也不像瘢痕灸那么劇烈,但溫度不易掌握,現在用得也比較少。
3.隔姜灸
隔姜灸即隔著姜片灸治。施灸時將生姜切成約0.3厘米厚的薄片,中心用針或牙簽穿刺數個孔,上置艾柱施灸。當患者感到灼痛時,將姜片稍許向上提,使之離開皮膚片刻,旋即放下再灸;也可以在姜片下襯些紙片再灸,至局部皮膚潮紅為度。本法簡單易行,一般不會引起燙傷,臨床應用較廣。
4.隔蒜灸
隔蒜灸即隔著蒜灸治。施灸時用獨頭大蒜切成約0.3厘米厚的薄片,中間用針或者牙簽穿刺數個孔,置于穴位上,用艾柱灸之。每穴灸4~5壯,需換蒜片,每穴一次可灸5~7壯。因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,灸后容易起泡,故應注意防護。也可將大蒜切片后暴露在空氣中放置數分鐘,使其表面氧化,以減輕蒜液對皮膚的直接刺激。
5.隔藥餅灸
隔藥餅灸即隔著藥餅灸治。根據不同的藥物功效對癥選取不同的藥材,粉碎成粉后加黃酒或水制成厚約0.5厘米、直徑2厘米的圓餅,在藥餅上用針或者牙簽穿刺數個孔,上置艾柱灸之,每次5 ~7壯,感覺溫熱舒適為度,藥餅可重復使用。
比較常用的是隔附子餅,由于附子辛溫大熱,有溫腎補陽的作用,故常用來治療各種陽虛證,如陽屢、早泄、虛寒、腹瀉、消化不良、腰膝酸軟等。
6.隔鹽灸
隔鹽灸也叫神闕灸。本法用純凈干燥的食鹽填敷于臍部,使其與臍平,上置艾柱施灸?;颊呱愿凶仆?,即需更換艾柱,也可于鹽上放置姜片再施灸,以防止食鹽受火爆起而致傷,一般灸5~9壯。此法有回陽、救逆、固脫的作用,但需要連續施灸。
7.溫和灸
溫和灸是將艾條的一端點燃,在距離施灸部位約3厘米處進行熏烤,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膚溫熱、潮紅為度。本法具有溫通經絡、祛風散寒、升發陽氣的作用。
8.雀啄灸
雀啄灸是將艾條燃著的一端懸置于施灸部位上方,一上一下地活動施灸,像鳥啄食一樣。
9.回旋灸
回旋灸是將艾條的一端點燃,在距離施灸部位皮膚3厘米左右處往復回旋施灸,使患者有溫熱感而不致灼痛,灸至局部皮膚溫熱、潮紅為度。
在采用以上任何一種灸治方法進行艾灸時,都需要專注,集中精力,將精神集中在灸治的穴位,這樣容易得氣,發生感傳,讓艾灸的效果更好。每次施灸時,可參照每個穴位的時間標準,灸至感到穴位跳動、熱流沿著經絡傳導等感傳現象,或者灸至穴位發燙,但沒有明顯感傳現象發生時,可停下改天再灸,或者換個穴位,沒有必要強求灸感。
灸感是指施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會產生的各種感覺,也叫艾灸的感傳現象,具體來講,有以下幾種:
透熱感:艾灸的熱能從施灸處皮膚表面直接向深部組織穿透,甚至直達臟器。
散熱感:灸熱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。
傳熱感:灸熱以施灸點開始循經絡向遠處傳導,甚至直達病灶。
游離熱感:施灸部位不熱,而遠離施灸部位感覺很熱。
內熱感:表面不熱(或微熱),而皮膚下深部組織,甚至臟腑器官感覺很熱。
其他感覺:施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其他感覺,如酸、麻、脹、熱、痛等。
【免責忠告】此文章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,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