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歷穴
導讀:偏歷穴歸屬手陽明大腸經,有緩解治療肘臂部瘓痛、麻木、拘攣、瘰疬等作用,偏歷穴的位置:臂外側,屈肘肱骨邊緣處,詳見本文圖解偏歷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。
【偏歷穴的準確位置圖】
【圖解偏歷穴的位置】
【偏歷穴的位置】位于人體的臂外側,屈肘,曲池穴上方1寸,當肱骨邊緣處。
【穴位解剖】皮膚、皮下組織、拇短伸肌、橈側腕長伸肌腱、橈側腕短伸肌腱、拇長展肌腱;穴區內有前臂外側皮神經、橈神經淺支和頭靜脈經過,深層有橈神經肌支和橈動脈分布。
點擊查看:同身寸法》》【1寸、2寸、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】
【穴名解說】
【偏歷穴】經穴名。出《靈樞.經脈》。屬手陽明大腸經。手陽明之絡穴。偏,偏離;歷,逾越。手陽明之絡由此走向手太陰?!饵S帝內經太素》楊上善注:“手陽明經上偏出此絡,經歷手臂別走太陰,故曰偏歷也。”
【穴義】大腸經經氣由本穴別走肺經。
(1)偏歷。偏,與正相對,偏離之意。歷,經歷。偏歷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偏離大腸正經而行。本穴物質為陽溪穴傳來的炎上之氣,行至本穴后因進一步受熱膨脹并向外擴散,而由于肺經所處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氣不足,所以本穴的膨脹擴散之氣偏行肺經,故名偏歷。
(2)大腸經絡穴。因本穴有天部之氣偏走肺經,有聯絡大腸經與肺經氣血的作用,故為大腸經絡穴。
【氣血特征】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之氣。
【運行規律】陽熱之氣運行分二個方面,一是偏走肺經,二是循大腸經上行。
【功能作用】向肺經輸送大腸經的陽熱之氣,改善肺氣之虛。
【偏歷穴位的作用功效】
【主治病癥】鼻衄,耳聾,耳鳴,目赤,齒痛,咽喉腫痛,口眼歪斜,水腫;其它:面神經麻痹,扁桃體炎,前臂神經疼。腕臂痛等。
【作用功效】偏歷穴,明目聰耳,清熱利尿,通經活絡。
【臨床運用】現代常用于治療肘臂部瘓痛、麻木、拘攣、瘰疬等。
【穴位配伍】
(1)偏歷穴配曲池穴治肘臂疾病。
(2)配太淵治肺虛咳嗽;配翳風、聽會治耳鳴,耳聾。
(3)配天樞、陽陵泉治水腫(《實用針灸學》)。
(4)配太淵,為原絡配穴法,有疏風解表作用,主治感冒,頭痛,咽喉痛。
(5)配水分、陰陵泉,有健脾利水作用,主治水腫。
(6)配陽溪、商陽、絡卻、腕骨、前谷,有疏散清熱,行氣利竅作用,主治實邪耳鳴。
【相關配伍記載】
(1)鼻衄:偏歷、合谷、上問、昆侖、通谷(《針灸資生經》)。
(2)耳聾:偏歷、腎俞、聽會(《神灸經綸》)。
(3)耳鳴:偏歷、陽溪、商陽、洛卻、腕骨、前谷(《針灸資生經》)。
(4)齒痛:偏歷、商陽、二間、三間、合谷、陽溪、溫溜(《經絡全書》)。
(5)癲疾嘔:偏歷、神庭、攢竹、本神、聽宮、上星、百會、聽會、筑賓、后頂、強間、腦戶、洛卻、玉枕。
【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】
【治法原則】寒則補而灸之,熱則瀉針出氣。
【針刺方法】偏歷穴,直刺0.5-1寸,部酸脹,可向前臂放散。
【艾灸方法】偏歷穴,艾條灸5-10分鐘,偏歷穴,艾炷灸3-5壯。
【按摩方法】用是指指腹按壓偏歷穴,注意按壓時力度要適中,每次按摩5分鐘,每日2次。
【穴位相關閱讀】
【免責忠告】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;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,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