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三里穴
導讀:“里”此作“寸”解釋。因為該穴在手部,又在肘端(肱骨外上髁)下3寸處,故名“手三里穴”。手三里穴屬于“手陽明大腸經穴”,位于“前臂背面橈側”。
【手三里穴的準確位置圖】
【圖解手三里穴的位置】
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背面橈側,當陽穴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,肘橫紋下2寸處(在前臂,手肘彎曲處向前3指幅,在陽溪與曲池連線上,用手按就痛之處)。
【取穴方法】側腕屈肘,在陽溪穴與曲池穴的連線上,曲池(肘橫紋)下2寸處取穴。按之肉起兌肉之端。取穴時應讓患者采用正坐,側腕,伸直前臂,曲肘的取穴姿勢。
【穴位解剖】穴下為皮膚、皮下組織、前臂筋膜、橈側腕長、短伸肌、旋后肌。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。針由皮膚經皮下筋膜,穿前臂筋膜,入橈側腕長、短伸肌,在橈神經深支的外側,針可深低旋后肌。以上諸肌均由橈神經深支支配。
點擊查看:同身寸法》》【1寸、2寸、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】
【穴名解說】
手三里穴 Shǒu sān lǐ(LI10),經穴名。出自《針灸甲乙經》。亦稱三里。屬手陽明大腸經。大腸經的合穴,五行屬土。別名:三里,鬼邪,上三里,因為它能通知上中下三部的疾病,所以稱為手三里。
【穴位含義】大腸經濁氣在此降地并覆蓋較大的范圍。
1、“手三里穴”。“手”,指穴所在部位為手部。“三里”,指穴內氣血物質所覆蓋的范圍。該穴名意指大腸經冷降的濁氣在此覆蓋較大的范圍。本穴物質由上廉穴傳來,上廉穴的水濕云氣化雨而降,在該穴處覆蓋的范圍如三里之廣,故名。“三里”、“上三里”之名意與此穴同。
2、“鬼邪穴”。“鬼”,與神相對,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所處為地部。“邪”,指邪氣。鬼邪名意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的水濕。本穴物質為大腸經經氣中濁降于地的經水,脾土受之,脾土喜燥而不喜濕,今受之水濕,實為受邪之害,故名“鬼邪”。
【氣血特征】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和地部之水。
【運行規律】天部的水濕云氣沉降于地,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滲入脾土之中,一部分氣化上行曲池穴。
【功能作用】潤化脾燥,生發脾氣
【手三里穴位的作用功效】
1、運動系統疾?。壕徑庋?,肩臂痛,上肢麻痹,半身不遂等;
2、消化系統疾??;緩解潰瘍病,腸炎,消化不良等;
3、五官科系統疾?。壕徑庋劳?,口腔炎等;
4、其它:緩解頸淋巴結核,面神經麻痹,感冒,乳腺炎等。
5、彈撥手三里對消除針刺不當引起的不適感有效。
【作用功效】通經活絡,清熱明目,調理腸胃。
【穴位配伍】手三里穴配曲池穴治上肢不遂。
指壓手三里對精神鎮定有效,可治療精神性陽痿;此外,對齒痛、喉腫也很有效。指壓手三里穴的方法:治療手腕筋肉疼痛、治療精神性陽痿等。
手三里穴在臨床上應用較多,但多用于治療肩臂疼痛,而治療腰腿痛則甚少。古代文獻中的記載也多以手三里穴治"手臂不仁,肘攣不伸","肘臂酸痛,屈伸難","中風口僻,手足不遂"等。
手三里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上的“合穴”,此穴五行屬性為“土”,而大腸經的五行屬性也為“土”,因“土”生“金”,常揉此穴,亦可對肺起到一定的保養作用。按揉此穴可治療由腸道疾病所引起的噯氣、嘔吐、腹瀉。若此穴按壓特別疼(還可看足三里穴是否疼痛),原因是:手陽明經受寒邪,導陽明經陽氣上行,會導致一定程度的胸悶,如不及時緩解,陽氣可繼續上行,導致同側牙齦腫痛及面頰疼痛。如得及時緩解,病去自消。
【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】
【療法原則】寒盛則補之或點刺出血,濕盛則瀉之,熱盛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。
【按摩手法】用左手拇指腹按住右手三里穴 ,揉動1分鐘 ,換左手 ,每日3次。
【推拿手法】手三里穴點按方法:順逆時針方向按揉100次有瀉火,功邪的作用,起到瀉火,鎮痛的效果。逆時針方向按揉100次則是調補氣血,有補益之功,起到調養,止痛的效果。
除此之外,按揉手三里有個很簡單的方法,就是將一側的手臂放在桌面上,然后將另一側的手肘放在穴位上,用手肘來輕輕的按揉此穴。
大家去醫院后很可能需要打針,抽血,輸液,這些對身體有點小損傷,出血和疼痛是很常見的,用拇指彈撥手三里這個穴位,可以很好的緩解不舒服的感覺。
【針灸療法】直刺手三里穴0.5~0.8寸,局部酸脹沉重,針感可向手背部擴散。
【艾灸療法】艾炷灸或溫針灸手三里穴5~7壯,艾條灸手三里穴10~20分鐘。
【穴位相關閱讀】
【免責忠告】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;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,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