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市穴
導讀:風市穴歸屬足少陽膽經,有排除大腿多余水分,使大腿變苗條;緩解治療半身不遂、下肢麻木、腳氣等作用,風市穴的位置:當腘橫紋上7寸,詳見本文圖解風市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。
【風市穴的準確位置圖】
【圖解風市穴的位置】
【風市穴的位置】位于人體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,當腘橫紋上7寸(直立,手下垂于體側,中指尖所到處即是。)
【取穴方法】仰臥位,在大腿外側的中線上,兩手自然伸直時,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,中指尖處,按壓有酸脹感。
【穴位解剖】在闊筋膜下,股外側肌中;有旋股外側動、靜脈肌支;布有股外側皮神經,股神經肌支。
點擊查看:同身寸法》》【1寸、2寸、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】
【穴名解說】
【風市穴】Fēng shì(GB31),經穴名。出《肘后備急方》。屬足少陽膽經。
【穴位含義】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后化為水濕風氣。
“風市穴”。“風”,風氣也。“市”,集市也。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后化為水濕風氣。本穴物質為環跳穴傳來的天部涼濕水氣,至本穴后,涼濕水氣進一步散熱縮合而變為天部的水濕云氣,水濕云氣由本穴的天部層次橫向向外傳輸,本穴如同風氣的集散之的,故名“風市穴”。
【氣血特征】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云氣。
【運行規律】吸濕后下行中瀆穴。
【功能作用】運化水濕。
【風市穴位的作用功效】
【主冶病癥】半身不遂、下肢麻木、痿痹、中風、癱瘓,腳氣、遍身瘙癢等;排除大腿多余水分,使大腿變苗條;
【作用功效】祛風化濕,通經活絡。
【風市穴位配伍】風市穴配大椎穴、大杼穴、風池穴、關元穴、命門穴、腰陽關穴、十七椎穴緩解治療中心型類風濕
【臨床應用】面肌痙攣的發病率已明顯上升 ,對于面肌痙攣的治療卻一直未有很有效的方法。西醫一般采用抑制神經的藥物或損傷神經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,使神經傳導消失,造成循環障礙,形成面癱,從而使痙攣停止。但過一段時間后,待面癱有所好轉時,痙攣也隨之復發,甚至痙攣復發于面癱恢復之前 ,以致雪上加霜,形成了面肌痙攣加面癱的雙重病癥。面肌痙攣的主要臨床表現是面部一側或雙側抽搐,精神越緊張,痙攣抽搐越嚴重。其初期癥狀為眼瞼跳動,民間有“左眼跳財,右眼跳災”之說,所以常被忽視。久之痙攣加重,甚者抽搐痙攣牽動口角 ,嚴重者連帶到頸部。
采用以風市穴為主的針刺方法治療面肌痙攣收到較好效果。本組150例為門診患者,其中男性50例,女性100例;年齡最大72歲,最小 16歲 ;病程最長2 5年 ,最短5個月 ;其中原發者120例,繼發于面癱者30例。治療方法取穴:風市為主 ,配翳風、風池、頰車、合谷?;颊呷扰P位,患側在上,局部皮膚消毒后 ,配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進針1寸,獲得針感后留針30min,加 TDP照射 。
【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】
【治法原則】寒則先瀉后補或多灸,熱則瀉針出氣。
【日常保健】照胃運趾功適應病癥:消化不良。
具體方法:自然站立,雙腳分開與肩同寬,雙臂自然下垂,掌心朝內側,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,拔頂,舌抵上腭,提肛,凈除心中雜念。兩手掌相互摩擦至熱,兩手心對正胃部,距離約10厘米,十個腳趾同時抓地,每次做lO分鐘。每次飯后l小時做此功。效果顯著。
百會觀想功 適應病癥:頭痛、頭暈、提高記憶思維功能。
具體方法:自然站立,雙腳分開與肩同寬,雙臂自然下垂,掌心朝內側,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,拔頂,舌抵上腭,提肛,凈除心中雜念。全身放松,觀想前后發際連線與兩耳尖連線之交點處,白會穴。長時間觀想可增強大腦生理功能,使大腦處于相對的抑制狀態,促進大腦氣血之供應。
【按摩療法】用中指按于風市穴,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鐘,兩腿交替進行,以大腿感到酸脹為佳。
【針灸療法】風市穴,直刺1-2寸。
【艾灸療法】:風市穴,艾條灸10-15分鐘,風市穴艾炷灸5-7壯。
【瘦身療法】對著風市穴位敲100下為宜,力道由輕到重為好(用拇指關節按壓圈狀按摩 )效果出來會讓你大吃一驚,原來肥肉都被敲走了!
【穴位相關閱讀】
【免責忠告】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;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,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