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臨泣穴
導讀:足臨泣穴歸屬足少陽膽經,有治療高血壓、失眠、頭痛、腸結石、乳腺炎、月經不調、膽囊炎、中風等作用。足臨泣穴的位置:足背外側,第四趾、小趾跖骨夾縫中,詳見本文圖解足臨泣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。
【足臨泣穴的準確位置圖】
【圖解足臨泣穴的位置】
【取穴方法】取穴時,可采用仰臥的姿勢,足臨泣穴位于足背外側,第四趾、小趾跖骨夾縫中。
【穴位解剖】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和足背動、靜脈網,第四跖骨背動、靜脈。
點擊查看:同身寸法》》【1寸、2寸、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】
【穴名解說】
足臨泣穴 Zú lín qì(GB41),經穴名?!鹅`樞。本輸》原名臨泣?!妒備洝访闩R泣。屬足少陽膽經。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帶脈穴。膽經輸(木)穴,俞穴,屬木,足少陽帶脈穴之會。
【穴位含義】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。
1、“足臨泣穴”。“足”,指穴在足部。“臨”,居高臨下之意。“泣”,淚也。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。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,至本穴后水濕風氣化雨冷降,氣血的運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,故而得名“足臨泣穴”。
2、“膽經俞”。“俞”,輸也。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,在本穴的變化不光是化雨冷降,時亦有部分水濕云氣向外傳輸,本穴為膽經水濕風氣的向外輸出之處,故為膽經俞穴。
3、本穴屬木。屬木,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。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,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,同時亦向外部輸出,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征,故其屬木。
4、足少陽帶脈之會。本穴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與帶脈穴氣血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相同,氣血特性相同,故為足少陽帶脈穴之會。
【氣血特征】氣血物質為水濕風氣。
【運行規律】小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并傳于地五會穴,大部分傳向膽經之外。
【功能作用】運化風氣,冷降水濕。
【足臨泣穴位的作用功效】
1、緩解治療膽經頭痛、眼疾、中風、目外眥痛、目眩、頭痛、齒痛等;
2、緩解治療腰痛、肌肉痙攣、膽囊炎、神經官能癥、瘧疾、足跗腫痛、中風偏癱,痹痛不仁、腿疼等;
3、緩解治療高血壓、月經不調、失眠、乳腺炎、乳腺增生、呼吸困難、怕冷癥、腹氣上逆、腸結石等;
【作用功效】清頭目、利胸脅、祛風、瀉火。
【臨床應用】現代常用于治療高血壓、失眠、頭痛、腸結石、乳腺炎、月經不調、膽囊炎、中風。
【足臨泣穴位配伍】足臨泣穴配三陰交穴治痹證;足臨泣穴配三陰交穴、中極穴治月事不利。足臨泣穴配丘墟穴、解溪穴、昆侖穴,有通經活絡,消腫止痛的作用,主治足跗腫痛;足臨泣穴配風池穴、太陽穴、外關穴,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,主治偏頭痛。足臨泣穴配乳根穴、肩井穴,有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的作用,主治乳癰。
【文獻摘要】《大成》:乳腫痛,足臨泣。 《圖翼》:主治胸滿氣喘,目眩心痛,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,痹痛無常。 《金鑒》:中風手足舉動難,麻痛發熱,筋拘攣,頭風腫痛連腮項,眼赤而疼合頭眩。
【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】
【治法原則】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點,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。
【按摩手法】一面緩緩吐氣一面輕輕按摩,左右各按多次就能去除疼痛。按摩臨泣穴還可以去除穿高跟鞋的倦累感。
【針灸療法】直刺足臨泣穴0.5-0.8寸;可灸。
【穴位相關閱讀】
【免責忠告】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;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,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