睛明穴
導讀:睛明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,有緩解治療迎風流淚、目赤腫痛、眼睛疲勞、眼部疾病、近視、夜盲,色盲等作用;睛明穴的位置:位于眼部內側,內眼角稍上方凹陷處。詳見本文圖解睛明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。
【睛明穴的準確位置圖】
【圖解睛明穴的位置】
【睛明穴】位于眼部內側,內眼角稍上方凹陷處。(位于人體面部,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。)
【穴位解剖】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,深部為眼內直??;有內眥動、靜脈和滑車上下動、靜脈,深層上方有眼動、靜脈本干;布有滑車上、下神經,深層為眼神經,上方為鼻睫神經。
點擊查看:同身寸法》》【1寸、2寸、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】
【穴名解說】
【睛明穴】 Jīng míng(BL1),經穴名。出《針灸甲乙經》。屬足太陽膀胱經。手足太陽、足陽明、陰蹻、陽蹻之會?!秱浼鼻Ы鹨健纷骶?。別名:目內眥,淚孔穴,淚空穴,淚腔穴,目眥外。
【穴位含義】膀胱經之血由此交于眼睛。
(1)“睛明穴”:“睛”,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內氣血的主要作用對象為眼睛也。“明”,光明穴之意。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經的氣血而變得光明穴。本穴為太陽穴膀胱經之第一穴,其氣血來源為體內膀胱經的上行氣血,乃體內膀胱經吸熱上行的氣態物所化之液,亦即是血。膀胱經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,眼睛受血而能視,變得明亮清澈,故名“睛明穴”。
(2)“目內眥”,目內眥,乃言本穴所在的部位為目內框也,無它意。
(3)“淚孔”、“淚空”、“淚腔”:“淚”,淚水也。“孔”,孔隙也。“空”、“腔”,空腔也。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輸的膀胱經氣血為濕潤眼睛液體的重要來源。本穴屬于膀胱經,氣血特性與上行頭面的它經氣血相比皆要寒冷,為促成氣態物向液態物轉化的重要根源,眼睛受之以液而能濕潤并轉動自如,故名“淚孔”、“淚空”、“淚腔”。
(4)“目眥外”:目眥,指穴所在的部位為目框內角。外,指本穴氣血作用于眼睛之外。目眥外名意指本穴的寒冷之氣使眼睛外部的陽氣冷降為液。理同淚孔名解。
(5)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脈督脈之會:其一,本穴氣血為膀胱經經氣的冷降之液,性溫熱,且與太陽穴小腸經氣血處于同一層次,故為手足太陽之會。其二,本穴的冷降之液有部分下走足陽明承泣穴,故為足太陽陽明之會。其三,本穴的冷降之液(即血)還不斷地氣化上走督脈,故為足太陽督脈之會。其四,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既有地部之液又有天部之氣,氣血特性同于陰陽蹺脈之性,故為陰陽蹺脈足太陽之會。
【氣血特征】穴內氣血為溫熱的天部水氣與地部經水(血)。
【運行規律】氣血的運行分為三支,一是氣態物向上行于督脈及膀胱本經,二是地部經水下走足陽明經。
【功能作用】降溫除濁。
【睛明穴位的作用功效】
1、消除黑眼圈、眼部減壓,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,預防頭痛,提神醒腦等。
2、緩解治療迎風流淚、結膜炎、目赤腫痛、瞼緣炎、眼睛疲勞、眼部疾病、近視、夜盲,色盲等。
3、舒緩急性腰痛等。
4、治療偏頭痛、三叉神經痛等。
5、明目、通絡
【穴位配伍】晴明穴配合谷穴、風池穴,具有清熱疏風的作用,主要緩解治療結膜炎、目癢;睛明穴配肝俞穴、光明穴,具有調肝養血的作用,主治夜盲、色盲、近視、散光;晴明穴配球后穴、光明穴治視目不明。
【文獻摘要】《甲乙經》:“手足太陽、足陽明之會。”
《銅人》:“治攀睛,翳膜覆瞳子”
《大成》:“主目遠視不明,惡風流淚……小兒疳積,大人氣眼冷淚。”
【現代報道摘錄】功能性遺尿:針刺睛明穴,緩慢刺入0.5—1寸,得氣后留針20—30分鐘。
坐骨神經痛:取患側睛明、聽宮,刺后活動患肢,每日1次,3日后改隔日1次,10次為1療程。
淚囊炎:單刺睛明穴,緩慢刺入0.5—1寸,得氣后留針30分鐘。每日1次,5次為1療程。
【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】
【療法原則】寒則瀉之或先瀉后補,熱則補之
【針刺方法】直刺,將眼球輕輕推向外側固定,沿目眶邊緣緩緩刺入0.3-0.5寸
按摩睛明穴位手法:用大拇指和食指指端按、揉、拿、捏此穴,每次按摩2分鐘。
按摩睛明穴每隔兩個小時用大拇指和食指以畫圈的方式按壓此穴位,可令疲勞的雙眼立刻得到放松。
用于緩解眼部疲勞時,建議每日多按揉幾次睛明穴。
【按摩療法】用拇指按揉晴明穴100~200次,每天堅持,可緩解治療眼部疾病。
【刮痧療法】輕閉雙眼,取刮痧板呈45度沿著鼻子的方向往下刮拭1~3分鐘,每天一次,可治療眼疾。
【刺灸療法】囑患者閉目,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,左手緩慢進針,緊靠眶緣直刺0.5~l寸。不捻轉,不提插(或只輕微地捻轉和提插)。出針后按壓針孔片刻,以防出血。本穴禁灸。
注意事項:如有血腫、皮損、懷疑骨折的病人都不要按摩。另外,有骨質疏松的病人按摩時不要過力。眼部衛生一定要注意!
【穴位相關閱讀】
【免責忠告】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;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,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