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包穴
導讀:大包穴歸屬,有調節氣喘、哮喘、胸悶、呼吸系統疾病等作用;大包穴的位置:位于腋窩下6寸(乳頭平行處),詳見本文圖解大包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。
【大包穴的準確位置圖】
【圖解大包穴的位置】
大包穴位于腋窩下6寸(乳頭平行處)
【取穴方法】側臥舉臂,在腋下6寸、腋中線上,第六肋間隙處取穴。
【穴位解剖】在第六肋間隙,前鋸肌中;有胸背動、靜脈及第六肋間動、靜脈;布有第六肋間神經,當胸長神經直系的末端。行針時,在肋角的前內側胸壁,應在相鄰肋骨之間,在肋角的內側行針,應經肋骨上緣,這樣可避開肋間動脈及其分支。該穴位深部相對應的器官有胸膜腔、肺、膈、肝(右側)、胃(左側),故不可深刺。
點擊查看:同身寸法》》【1寸、2寸、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】
【穴名解說】
大包穴
“大包穴”,“大”,穴內氣血涉及的范圍為大、為廣也。“包”,裹也、受也。本穴物質為大包穴上部區域流落下來的地部經水,因本穴位處肉之陷的低地勢點,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匯聚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傳脾臟,氣血物質在此有如收裹之狀,故名“大包穴”。
【大包穴位的作用功效】
1、調節氣喘、哮喘、胸悶、心內膜炎、胸膜炎、肋間神經痛、胸脅病等呼吸系統疾病等;
2、解除全身疼痛,四肢無力,食多身瘦。
3、提高記憶力、緩解疲勞。
【作用功效】宣肺理氣,寬胸益脾。
【臨床應用】支氣管哮喘、胸膜炎、肋間神經痛、全身疼痛、無力。
【大包穴位配伍】1、胸肋痛:大包穴配三陽絡穴、陽輔穴、足臨泣穴(《針灸學簡編》)。2、食多身瘦:大包穴配脾俞穴、章門穴(《增訂中國針灸治療學》)。3、 四肢無力:大包穴配足三里穴
大包穴為強心要穴,刺激大包穴能迅速增加心肌收縮力,增加心肌血液供應,甚至可以用作急救穴位。
【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】
先找到乳頭的位置,水平劃過來,然后放到肋骨的縫隙里面(首先先把兩拳相握,拳頭拳面位置,放到肋骨的縫隙(就像陰和陽,凹和凸一樣)正好能夠鑲嵌進去)這樣就可以刺激大包穴了,然后用力點,點的時候會發酸(酸疼的人是工作壓力比較大的人),然后點住這個以后,收肩(擴胸),肩部肌肉收縮后,繼續堅持15到20秒鐘,然后放松,但是手一直要頂著。
方法一:拳面頂住大包穴位擴胸收肩。
方法二:以拳為軸頂在穴位處轉肩。
刺灸法:斜刺或向后平刺0.3~0.5寸。治頸部扭傷可向上斜刺,局部酸脹??删?,艾炷灸3壯,艾條灸10~20分鐘。注意事項:嚴禁深刺,以防刺傷肺臟。
每天堅持按摩大包穴位,具有豐胸美容的效果。具體方法如下:首先,雙手按住大包穴后,從胸外側向內推壓胸部三十六次;其次,手掌按住大包穴,再旋轉推壓三十六次;最后,用手指搓揉大包穴三十六次。
【穴位相關閱讀】
【免責忠告】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;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,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.